描述
書籍簡介
適用對象
大專院校
研究所
司法三等-監獄官
警察三等-法制人員
使用功效
有助實務工作者及有意參加相關考試之考生,了解國內外刑事政策、刑事司法之歷史、發展、理論與實務。
改版差異
更新過去10年的相關數據、修正法律以及組織架構、增加新的章節,體系架構與內涵更臻完善。
書籍特色
傳統上,「刑事政策」與「刑事司法」被視為兩門獨立之科學,但兩者皆與犯罪預防與抗制犯罪相關,關係可謂相當密切。尤其,刑事政策可說是刑事司法的外部環境,刑事政策之落實或擬具執行方案,需依賴刑事司法機構執行。
本書第一篇為刑事政策篇,探討刑事政策與刑事司法的關聯性、刑事政策意義與基本原則,進而具體地探討毒品處遇、死刑、長期刑、微罪、假釋、少年司法與犯罪被害保護等現代重要之刑事政策各論。第二篇則以刑事司法機構與實務執行之描述、分析及結果為主體,內容包括了警政模式與警察的犯罪控制、刑事追訴制度與檢察官制度、審判制度與刑罰裁量、刑罰目的與西方獄政制度演進、機構處遇及社區矯正等,每一項議題盡量兼顧時空及未來之發展性,讓讀者能以更廣泛的視野瞭解現代刑事政策與刑事司法之內涵與作為。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依姓氏筆畫排列)
呂宜芬(第10章)
學歷:美國聖休士頓州立大學(Sam Houston State University)刑事司法學博士
現職: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李明謹(第17章)
學歷: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
現職:法務部矯正署科長
周文勇(第1、6、11章)
學歷: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
現職: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系副教授
孟維德(第12、13章)
學歷: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法學院研究,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
現職:中央警察大學外事警察學系暨研究所教授
林健陽(第3、16章)
學歷:美國聖休士頓州立大學(Sam Houston State University)刑事司法博士
現職: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教授
柯雨瑞(第3章)
學歷: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法學博士
現職:中央警察大學國境警察學系暨研究所教授
韋愛梅(第9章)
學歷: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
現職:臺灣警察專科學校行政警察科副教授
孫義雄(第15章)
學歷: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
現職:中央警察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教授
張聖照(第7章)
學歷: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
許春金(第1、4、10、13章)主編
學歷: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奧本尼分校(SUNY-Albany)犯罪學博士
現職: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教授
郭豫珍(第8章)
學歷: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
現職:臺灣高等法院法官
陳玉書(第7、8章)
學歷:美國杜克大學社會學博士
現職: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系副教授
陳麗琪(第4章)
學歷: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
現職:新北地方法院執達員
曾正一(第14、15章)
學歷: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
現職:中央警察大學公共安全學系教授
曾麗文(第3章)
學歷: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生
現職:彰化縣警察局少年隊偵查佐
葉碧翠(第8章)
學歷: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
現職: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系助理教授
潘怡宏(第2章)
學歷:德國杜賓根大學法學博士
現職: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系助理教授
蔡田木(第9、17章)
學歷: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
現職: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教授
賴擁連(第16章)
學歷:美國聖休士頓州立大學(Sam Houston State University)刑事司法博士
現職: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教授
謝文彥(第5、18章)
學歷: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
現職: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系副教授
鍾志宏(第7章)
學歷: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
現職:明德外役監獄副典獄長
本書目錄
前 言/003
第一節 刑事政策之概念與意義/003
第二節 刑事司法概念與意義/006
第三節 刑事政策與刑事司法之關係/008
第四節 結論:刑事政策與刑事司法之未來/010
第二章 刑事政策之意義與基本原則∕017
第一節 刑事政策之意義/019
第二節 形塑刑事政策基本原則之法理基礎/022
第三節 刑事政策形塑之基本原則/033
第三章 毒品政策與處遇∕049
前 言/051
第一節 聯合國毒品政策/052
第二節 臺灣毒品政策/056
第三節 臺灣毒品各種處遇策略/064
第四節 結論/080
第四章 死刑政策∕095
前 言/097
第一節 死刑存廢之論爭/097
第二節 死刑廢止運動之世界動向/101
第三節 影響死刑廢止運動之因素/104
第四節 死刑嚇阻效應之討論/106
第五節 死刑政策與民意調查/112
第六節 臺灣的逐步廢除死刑政策及階段性作為/113
第七節 國際公約與法院刑事裁判/116
第八節 結論:人權與死刑/118
第五章 長期刑政策∕123
前 言/125
第一節 長期刑之定義/126
第二節 長期刑之理論基礎/129
第三節 長期刑刑罰制度與政策趨勢/132
第四節 長期刑犯罪人之分析/134
第五節 長期刑受刑人之適應問題與處遇/136
第六節 結論:長期刑犯罪人處遇對策之未來/139
第六章 微罪刑事政策∕147
前 言/149
第一節 職權不起訴處分/149
第二節 緩起訴/155
第三節 認罪協商制度/161
第四節 短期自由刑/166
第五節 罰金刑/173
第六節 易服社會勞動/177
第七節 結論/179
第七章 假釋政策∕185
前 言/187
第一節 假釋的意義與目的/187
第二節 假釋政策的發展與理論基礎/190
第三節 各國假釋決策機制與比較/200
第四節 臺灣假釋政策執行現況與評估/207
第五節 假釋再犯影響因子/213
第六節 結論/219
第八章 少年司法政策與體系∕233
前 言/235
第一節 「少年」法概念的形成/236
第二節 少年非行之現況與趨勢/238
第三節 少年司法政策與各國少年司法體系概況/244
第四節 國際組織與少年司法/256
第五節 臺灣少年政策與司法體系/260
第六節 結論:問題與未來/273
第九章 犯罪被害與婦幼保護∕287
前 言/289
第一節 各國犯罪被害人保護制度概況/289
第二節 臺灣犯罪被害人保護制度與現況/292
第三節 刑事司法體系對犯罪被害人之保護/299
第四節 婦幼保護政策與規範/307
第五節 結論/328
第十章 刑事司法之意義與系統模式∕333
前 言/335
第一節 刑事司法之研究標的/336
第二節 刑事司法之功能與目標:社會控制/337
第三節 刑事司法「系統」/339
第四節 刑事司法系統模式、功能要素與漏斗效應/348
第五節 結論/360
第十一章 刑事司法與犯罪與控制∕365
前 言/367
第一節 刑事司法控制犯罪之功能/367
第二節 刑事司法執法的重點/368
第三節 警察機關之犯罪控制/371
第四節 檢察官與犯罪控制/375
第五節 法官與犯罪控制/385
第六節 監獄與犯罪控制/398
第七節 結論/404
第十二章 警政模式的發展∕409
前 言/411
第一節 分析警政發展的理論/412
第二節 警政發展的第一階段–雛形時期/415
第三節 警政發展的第二階段–整建時期/420
第四節 警政發展的第三階段–在臺復建時期/426
第五節 警政發展的第四階段-專業時期/431
第六節 結論/440
第十三章 警察與犯罪控制∕447
前 言/449
第一節 社會變遷、犯罪率及對犯罪的回應/449
第二節 警察控制犯罪的傳統策略/453
第三節 社區警政/466
第四節 問題導向警政/469
第五節 結論/471
第十四章 刑事追訴與檢察官制度∕477
前 言/479
第一節 刑事追訴制度之基本原則/480
第二節 刑事追訴之主體/486
第三節 檢察官在刑事司法中之地位/490
第四節 檢察官在偵查程序中之地位/496
第五節 檢察官在審判程序中之地位/504
第六節 檢察官在訴訟法上之任務/510
第七節 檢察官在訴訟法上之義務/513
第八節 檢察官在訴訟法上之職權/516
第九節 結論/519
第十五章 審判制度與刑罰裁量∕525
前 言/527
第一節 刑事審判制度概述/527
第二節 法官/529
第三節 刑罰的目的觀/535
第四節 刑罰的考慮因素/539
第五節 量刑基準/545
第六節 刑罰與保安處分的種類/548
第七節 刑罰裁量所面臨之議題/559
第八節 結論/561
第十六章 刑罰目的與西方獄政制度之演進∕567
前 言 刑罰目的/569
第一節 起源年代(約為中古時期至1800年代)/575
第二節 監禁時期(1800至1860年代)/578
第三節 感化時期(1860至1920年代)/585
第四節 教化時期(1920至1970年代)/590
第五節 應報時期(1970至2010年代)/595
第六節 復歸時期(2010年迄今)/601
第七節 結論/603
第十七章 機構處遇∕611
前 言/613
第一節 機構處遇之概念、功能及現況/613
第二節 機構處遇之制度/626
第三節 機構處遇之適應與反應/637
第四節 受刑人的權利問題/641
第五節 機構處遇的執行者─管理人員/643
第六節 結論/645
第十八章 社區矯正∕649
前 言/651
第一節 社區矯正的性質、原理與功能/651
第二節 社區犯罪矯正的型態/655
第三節 社區矯正的成效/670
第四節 社區矯正的未來/679
第五節 結論/682
作者序
2022年元月吉日